據騰訊《一線》報道,美團打車計劃于3月中旬在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杭州、溫州、福州和廈門7座城市同時上線,美團官方對此暫無回應。此前,熱鬧的北京開城營銷之后,卻被政府叫停,投放的戶外廣告亦被撤下。關于美團做打車,輿論上的熱捧與事實進展的緩慢形成了極大的反差。自去年2月美團在南京高調宣布進軍打車行業(yè)之后,經過長達一年的觀望,才敲定了第二批擴張城市。這與美團激進高調的形象不符,也讓外界一度猜測美團是否遇到了難題。
《財經》報道的一個細節(jié)讓人深思,滴滴CEO程維提到自己曾問過美團創(chuàng)始人王興,為何要做打車?對方輕描淡寫地回復“就是試試”。王興的態(tài)度或許可以解釋美團打車為何進展緩慢。從一開始打車業(yè)務就只是個試驗品。一個新業(yè)務如果要成長,需要極大的資源,包括人力、資金已經各方面的支持。如果來自公司內部的資源支持跟不上節(jié)奏,即使一線員工在前方拼命推廣,速度也提不上去。最終也許真的會應驗“就是試試”的結果。
縱觀這些年,美團所謂的“試試”并不少。去年11月,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(fā)布內部信表示,已結束“松鼠便利店”和“共享充電寶”兩個項目的運營。同時也承認,美團過去在早餐外賣、排隊機、WiFi等近10個業(yè)務上的探索,也因為不成功而終止。對于老板來說,失敗就失敗了,做不成就拉倒。也許投資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投資的公司,已經悄悄探索過這么多還未來得及浮上水面就已經消失的業(yè)務。但對于一線員工而言,卻可能陷入全力付出、浴血奮戰(zhàn)但得不到結果的困境。當然,美團對一線員工的態(tài)度是有歷史淵源的。2016年4月,前美團COO干嘉偉離開美團加入高瓴資本。這位曾經管理美團運營團隊,在美團“鋼鐵加肌肉”中承擔肌肉角色,幫美團拿下線下市場的軍師級人物的離去,曾經讓業(yè)內唏噓。
隨后不久,有美團員工爆料,多個區(qū)域的地推員工在事先未得到通知的情況下,被公司強制轉崗到新成立的餐飲生態(tài)業(yè)務部,并設置高不可及的績效考核,進行變相裁員。現在美團打車似乎又在重演曾經的一幕,據美團一位高管透露,內部對打車的定位就是“高舉低落”。媒體上喊得歡,但內部卻限制預算,支援并不充沛。南京的進展,公司內部并不滿意,但依然希望多開幾個城市進行嘗試,看能否有所突破,實在不行,就會想王慧文說的那樣,再來一次“失敗的嘗試”。
在美團進入下半場以后,王興本人一再強調技術至上,王慧文在內部會議上的一句話被流傳至外界:“只喜歡產品技術出身的人,其他的別想升職。”可是他們忘了,美團能從千團大戰(zhàn)中存活下來,后又在與餓了么的競爭中站穩(wěn)O2O市場的腳跟,少不了一線人員的浴血奮戰(zhàn)。然而早期因為理想而加入美團的銷售們,從當時入職時的年輕熱血等到需要保溫杯的年紀,公司沒有上市,同行的兄弟們卻有不少被擠兌、被迫離職。
美團敢于試錯的精神可嘉,但一將功成萬骨枯,今日強推擴展業(yè)務時,要用到一線員工。萬一業(yè)務推不下去,團隊也作鳥獸散,成為公司“輕裝上陣”嘗試下,不得不被卸下的“包袱”。